第二章 成就本經的殊勝因緣


一、 如是我聞
二、 禮敬釋迦牟尼佛
三、 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法會的莊嚴景象
四、 參加法會的諸佛菩薩:  
    聲聞阿羅漢、十地勝者
    三界天王與護世四王
    天、龍諸部
    無量虛空神衹

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旛周匝懸列。

經文講述:

首先要說明「如是我聞」這一句的意思,「如是我聞」是阿難尊者在引述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意思在說明「這是我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很多經上都有這一句「如是我聞」。其緣起乃是釋迦牟尼佛在涅槃前與阿難尊者的一段對話,因為一眾弟子在得知世尊行將滅度時,悲傷之餘,想到未來佛法久住的問題,如果不趁世尊住世時問個明白,將來在傳法上一定會發生很多困難的問題,於是公推阿難向世尊請示,這就是《大涅槃經》上所記載的四問。這四問是:
一、佛陀滅度後,我等依誰為師?
二、佛陀滅度後,我等依何法住?
三、佛陀滅度後,惡比丘如何調伏?

四、佛陀滅度後,經典結集,如何令人相信?

世尊當聽完阿難尊者所提出的疑問後,就對阿難說:我滅度後,
第一,汝等要依戒為師。
第二,汝等要依四念助安住。

第三,對難調伏之惡比丘,應默擯置之。
第四,一切經文前加「如是我聞」四字。
釋迦牟尼佛在回答過四問以後,又為年已百歲的老比丘須跋陀羅說法。這是佛住世時最後一次說法,須跋陀羅也是佛的最後一位弟子,至此一代聖者,證入涅槃,時為西元前四八六年。

 

佛陀這四項囑咐,就成為以後佛法傳承的依據,其中第一、二、四項都較為明白,只第三項要略加說明,佛陀所說的四念,因為能助眾生安住於佛法的修學,所以稱之為「四念住」或「四念處」,分別來說,就是(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要以智慧的力量,把心安住在佛法上,使之淨而不染,正而不邪,而其中的無常和無我的觀念,成為三法印的重要內涵,至於空的觀念,則是四聖諦的第一諦。於此可知這四念住在佛法傳承上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我們不管是不是已經皈依的佛弟子,既然來此學佛,就要對釋迦牟尼佛的生平,要有基本的了解,才能漸次的深入理解佛法,尤其本經的成因和護持,都與釋迦牟尼佛有很大的因緣,所以在講述本經之時,不能不作說明:
根據佛教史料記載,釋迦牟尼佛誕生在中印度的北端,喜瑪拉雅山南麓的一個釋迦族的小國家,首都設在迦毘羅衛城,以今日地理位置來說,應在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佛的父親就是迦毘羅衛城的城主淨飯王,佛陀最早的名字叫悉達多,釋迦牟尼是後來對他的尊稱。釋迦是族名,義為強勇,牟尼義為「寂默」、「能仁」,合起來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賢德之人。
依佛經的記載,悉達多王子出生後七日,其母摩耶夫人病逝,由姨母扶養長大,根據《過去現在因果經》的記載,悉達多王子除了學文之外,還學習武術,可說文武兼資,智勇雙全。但是悉達多王子卻滿懷慈悲,不愛人間慾樂,性喜沉思冥想。有一次隨淨飯王郊遊,看到田中的農夫,在烈日之下,揮汗如雨的耕作,狀極辛苦,拖著犁的老牛,在農夫的鞭策下,吃力的前進,而田中被翻出的蟲蟻,被鳥雀爭相啄食,這一幕幕競逐生存的悲慘景象,在王子的心靈中有著無限的哀痛,於是在路旁的樹下,靜坐沉思。淨飯王看他有些悶悶不樂,就問王子為何如此?王子答說:「看到世間眾生,爭相殘殺,心生哀憫。」這一次的出遊,也種下了王子以後離家修行的因緣。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曾記載王子遊觀四門的故事,見識到生老病死四種苦楚,更加深了他離家修道,探求真理的念頭,於是在一個夜晚,他默默的向熟睡中的妻兒告別之後,即帶著一名侍者,策馬出城而去,天亮時到達一處竹林中便停了下來,命侍者牽馬回城,而自己了無牽掛的向曠野中走去,開始了他的苦行歲月,當時王子是二十九歲。
在修行的旅程中,王子曾多次參訪各地號稱得道之士,但均不能探得「生死解脫之道」,其後六年的苦行,雖然廣聽了諸行者之言,思想日趨成熟,然而始終未能參透生死解脫的究竟。因此常常終日端坐沉思,廢寢忘食,時日一久,乃至於「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次在尼連河沐浴時,沒有力氣上得岸來。不過這六年的四方行腳,尋師訪道,以及林中的苦修,沉思冥想,對於自己的「悟道」之心,已有了相當大的感應。
就在若隱若現的迷悟之間,他感受到心靈雖日益清淨,但身體卻已有不支的現象,為了延續生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象,乃毅然捨棄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使身心漸漸的恢復了健康。就在此時,原本由淨飯王派遣陪伴王子的五位侍者,因一直跟隨王子過著苦行的修道生活,此時看到王子竟然接受牧羊女的乳糜,甚為驚異,以為王子道心退轉,乃心懷不滿,不辭而別。
對五人的離去,王子雖略感悲戚,但求道之心更為堅定,於是選了一棵綠蔭濃密的畢波羅樹,就在樹下以草鋪地並把袈裟折疊起來作為坐墊,然後「結跏趺坐」,並發願說:「我道不成,要終不起」。
就這樣王子在畢波羅樹下靜坐求道,至於坐了多久而得道,經典上說法不一,有說是七日,有說是四七日,有說是七七日,事隔兩千多年,實在也無從稽考,但不管如何,王子在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應是一項可信的傳說。
至於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悟的究竟是什麼道?簡單的說,就是十二因緣生之道,萬法緣生緣滅之理。緣生緣滅,說來容易,卻是人世間生老病死、宇宙間萬法生滅變異的基本法則。這也就是以後釋迦牟尼佛弘法度人的佛法根源。而佛於悟道之後,第一想到的就是要將所悟得的道傳授於世人,使眾生能棄苦得樂,參透生死。幾經思考決定去找那五位隨伴修行而又離他遠去的侍者,但此刻五侍者卻遠在數百里外的鹿野苑苦修。由於當初五侍者是因懷疑佛退轉道心而自行離去,此時聽聞佛又自行而來要傳法給他們,難免內心有些遲疑,本來相約佛來時,不必起立禮敬,看佛如何對待,卻不料等到佛到達五人修行之處時,五人不覺齊從座起,禮拜奉迎,並互為執事。佛察覺五人,已捨棄成見,自知悔改,乃為他們講授四聖諦法。這是佛成道後第一次說法。所謂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四項人生的真理。由於眾生的根性不同,對道的悟解亦很難一致,為方便教化,乃先示以苦道,令眾生厭離;再示業因,使之斷集;繼之示以涅槃之境,令其欣慕;然後再傳修道之法,令其行持。四聖諦說起來只有四種層次的因果關係,但卻是十二因緣生的演進之法。
佛說的法,平實易解,並不以深奧難懂取勝,而是要人人聽得懂、做得到,早期佛法的基本內容,就是根據這十二因緣生、四聖諦、八正道等佛所說的法,相互流傳。佛二十九歲離家修行,三十五歲睹明星而悟道,然後四方行走傳法到八十歲寂滅,綜觀四十五年的傳法中,不但確立了佛法的嚴謹體系,而且創立了莊嚴的教團和持戒的生活儀規,使佛法得以廣大流傳,成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歷久而不衰。我們在這裡用了不少時間講述釋迦牟尼佛的生平及悟道情形,目的就是要大家對佛陀有較多的了解,以便在爾後經文的研習時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對於佛的生平約略了解之後,就可知道為什麼很多經文之前,都會加上「如是我聞」四個字的意義,這四個字可以分成兩句來說:「如是」的意思是取信於人;「我聞」是說明這些經文是我(阿難)親耳聽到佛親口所說的法,這兩種涵義,加起來就是對整篇經文的肯定和成就。
其次是經文所說的「一時」乃是指當時而言。這一段經文用白話來說:就是當時釋迦牟尼佛正在「補陀落迦山」(補陀落迦是梵語。)觀世音菩薩宮殿內,端坐在獅子座上。這個獅子座是用各種顏色的寶珠鑲造而成,道場周圍也懸掛著彩色繽紛的百寶幢幡,整個道場呈現著非常莊嚴肅穆的氣氛。

爾時如來,於彼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其名曰:
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又與無量
無數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摩訶迦葉而為上首。

 經文講述:

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坐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菩薩宮殿內的獅子座上,將要演說大悲咒的總持法門。在座的有無量數的大菩薩,第一位大菩薩是對一切的法門,都能清楚明白誠心受持的總持王菩薩。其次是寶王菩薩和專門為人治病的藥王菩薩與藥上菩薩,還有以慈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的大勢至菩薩,以及專門受持《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華嚴菩薩和受持《大莊嚴經》的大莊嚴菩薩,還有一位有無量寶藏的寶藏菩薩,一位德行圓滿的德藏菩薩,再就是屬於金剛密界之一的金剛藏菩薩和虛空藏菩薩,還有一位修得慈心三昧的彌勒菩薩和以布施濟眾的普賢菩薩和以智慧精進修行的文殊師利菩薩。這些大菩薩,都是功德圓滿受過灌頂大法的大法王子。凡受過灌頂大法的人,能使本性清淨,智慧增長,功德圓滿,將來在某一時間、某一世界、某一國土均可成佛。
道場內還有無量數已經修行到斷盡見、思二惑的聲聞、緣覺僧,以及已修至功德圓滿的阿羅漢。這些聲聞、緣覺僧、阿羅漢以摩訶迦葉坐首座的位子。摩訶迦葉是釋迦牟尼佛特別賜予的名字,因為佛弟子中叫迦葉的很多,因此佛叫他摩訶迦葉,摩訶的意思是大,所以叫大迦葉,用以和別人區分。大迦葉不僅家財富有,而且博聞強記,佛每在竹林說法,他必定前往聽講,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苦行第一,後來傳佛心印,成為禪宗天竺初祖。

又與無量梵摩羅天,善吒梵摩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瞿婆伽天子而為上首。又與無量護世四王俱,提頭賴吒而為上首。

經文講述:

除了這些菩薩、僧眾之外,又有無量數的梵摩羅天的各界天王。梵摩羅天,就是色界的初禪天,又稱梵天,包括梵眾天、梵輔天和大梵天。一般所說的梵天,都是指大梵天而言。這一段經文是說,無量梵天的天王也來了,由善吒梵摩為首座。
另外欲界的諸天王也來參予,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化天和他化自在天,由守護大地的瞿婆伽天子坐首座。
這裡附帶說明一下欲界諸天,欲界有六重天,除四天王天之外,其他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帝釋天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夜摩天和兜率天、樂化天、他化自在天各有修持境界:夜摩天又名時分天,此天以時時快樂、事事快樂為修持中心;兜率天又名喜足天,其修持境界為對色、聲、香、味、觸五欲之樂,生喜足之心。喜足之心,就是對五欲之事,隨緣和合,不生非份之心;樂化天,是於五欲之境,能自樂變化,也就是化苦為樂,不受外境干擾,而能自得其樂;再就是他化自在天,此天之境界,在於處五欲之境,能使其自在變化,無欲無垢自在清淨。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四天王天在須彌山之腹,其餘各天都在虛空之上。這些天都是在說佛法廣大,超越時空之境,是修習佛法的最高境界,要經過多世累劫的不斷修持,福德充滿才能證得的果報。一般眾生在修持佛法時,常會感到高僧難遇、名師難求,以為很難修持增長,其實修身持正、力行不懈、多行善業、常思精進雖然不能即身悟道,但已離道不遠。所謂道不遠人,人之離道而遠人,可知人貴自持,只要心地清淨,多存善心,多行善業,一切都會不期而至,福慧臨身。
護世四王乃是指東方持國天王提頭賴吒,南方增長天王毘琉璃,西方廣目天王毗留博叉,北方多聞天王毘沙門。而由提頭賴吒坐首座。

又與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俱,天德大龍王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為上首。

經文講述:

還有無量數的天龍鬼神八部眾等也來了,這八部眾是人的肉眼看不到的神道異物,所以又稱為冥眾八部。因為八部中以天、龍之神威殊勝,因此簡稱之為天龍八部。夜叉為食鬼之神,乾闥婆為香神,阿修羅容貌醜陋,是有天福而沒有天德的好戰之神,迦樓羅就是大鵬鳥,緊那羅是歌神,與乾闥婆共同在帝釋天王天庭內專司奏樂,摩睺羅伽為蛇首人身的大蟒蛇。人、非人為天龍八部的總稱,就是指八部眾都是似人而非人的鬼神,這些部眾以天德龍王坐首座。還有無量六欲諸天的天女也來了,由童目天女坐首座。

又與無量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風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神皆來集會。

經文講述:

還有無量數的虛空神,是指沒有提到名位的神祇,江海神是指江有江神、海有海神,泉水也有水神,甚至小河小沼也有神,藥草有藥草神,樹有樹神(像阿里山的神木,是因為有幾千年的壽命才叫神木),甚至一般的花草樹木,都有神在其間,只是凡人看不見而已。舍宅神一般指的是灶神,至於「水、火、地、風」這四大當然都有神。土神是指土地神,我們一般供奉的土地公,是指管理這一區地域的神,這與土神不同。山神是管山的神,有人說老虎是山神,其實老虎是虎神,但不是山神。任何有生命的胎、卵、溼、化四生,只要真實修持,都會有成神成聖的機會,只是眾生愚癡,總認為成佛成道,渺不可及,其實事在人為,只要有真心真情,天下事無不可為,此世不能,累世必成。各位來此研習大悲心陀羅尼經,也是一種難得的機緣,能好好把握,對自己的人生,必定有意想不到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