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五十三句:悉陀夜


咒語:第五十三句。

悉陀夜

觀世音菩薩現舍利弗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悉陀夜」一個語詞而成,意為覺悟。其涵義乃為修行悟道,漸次而行,勿貪勿妄,自得成就。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咒語主要在示知眾生,佛法廣大,法門無量,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精勤修習,漸次行之,才能有所成就。菩薩以此教化眾生,就是要眾生在學佛修行時,不要貪求太多、太快,否則「欲速則不達」,徒徒浪費時間、精力,佛法講信、解、行、證,開始學習時要在信上下功夫,正如《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如何能增長信心,悟道有成?就要從真誠心和慈悲心去涵養、去力行。我們在上一句「娑婆訶」咒語中,提到菩薩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來度化眾生,主要在說明學習菩薩的修行,就是要真實踐行菩薩所教化的法理,這個法理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如何才能行菩薩道?這是所有學佛的一切眾生,都須面對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從身、口、意三業做起,《四十二章經》說:「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十惡若止,名十善行耳」,這十業我們也曾多次提到,其中比較難以修行的就是貪、嗔、癡三毒:貪為眾惡之源,故佛將之列為三毒之首,《佛遺教經》說:汝等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依此可知貪欲之害,乃為煩惱之始;其次是「嗔」,《佛遺教經》亦說:「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因此學佛之人,要儘量能做到得失忘懷、好壞隨緣,即使處危逆之境,也不要逞一時之氣,而損害辛苦積聚的善功福德,所謂「嗔火能燒功德林」,我們要深心警覺,不犯此過;至於「癡」之危害,雖不若前兩者對修行所造成的傷害來得巨大,但是因其缺乏明智的判斷,常常自以為是,不明事理,甚至邪惡不辨、是非不分,遇事常自懷恨在心、妄加執著,而使煩惱不斷。以上這三種惡業,對修行十善業危害最大,故略加說明。我們如能在日常生活中,時加警惕,念起即止,行錯即改,對於佛法的悟入,必能收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使一切眾生能不為外緣所染,淨心修持,了悟佛道,成就一切善緣,特現舍利弗尊者相,以教化眾生學習尊者親近佛法的智慧選擇,而且一旦悟入佛道,即能不退不轉,矢志修行,終能成為助佛弘法的十大弟子之一。

    佛法廣大,法門無量,總以方便實用為上,而持誦大悲咒乃是最為方便之法,而且極為受用,不管何時?何地?都可自在奉行,不祇能解一時之憂,且能增長久遠以來的自性善根,成就福德因緣,進而證入清淨自在的佛菩薩境界。

(請點菩薩示現圖參閱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