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10月3日

第三十五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有情眾生的根機,認為應該以宰官身為之說法,方能解脫煩惱者,即示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宰官,以現在的話來說:通常是指中央及地方的各級政府首長而言。宰字的含意,為邑之長。依我國的政府體制即是上至行政院長,各部會首長,乃至省、縣市、鄉鎮、里長等,都可名之為宰官。是輔助國家元首及政府機關辦理行政事務的重要官員,又名之為公務員。而在研習此段經文時,另擬將宰官分為兩部份來舉例說明,一是在朝廷之上(中央政府)的宰相,二是地方的首長。首先說宰相,又稱丞相、相國,為輔助一國之君王的最高行政首長,負責管理國家之整體行政事務,在中國自秦漢以來,即設有宰相之職位,歷代名稱雖有不同,如朝稱之為尚書令,朝稱之為平章事,稱之為大學士,民國稱之為行政院長,但負責國家行政體系之權力運作,大體相同。

由於宰官所負的責任,都與國家富強,人民的安樂,息息相關,如果這些首長能心懷慈悲,勇於任事,則必會為國家及人民創造很大的利益。例如在中國春秋時代,有位最為人所樂道的宰相,就是國的管仲,他生於公元前約725年,死於公元前645年,是一位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司馬遷在著述《史記》一書時,特為其寫傳,為方便同學們對其生平的事蹟,有較多的了解,特摘錄大部份原文,以為研習此段經文之參考。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彊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從以上《史記》的記述中,可以清楚看出管仲的施政方針,一切都從實務中開始計劃和運作,並能體察民情,因勢利導,以民富國強為終極目標。而在施政的作為上,更能善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方法,大量開發國土的資源,普遍照顧到全民的利益,所以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國不僅在政治上得到安定,經濟上得到富裕,人民也擺脫了貧困的生活環境,因之國力倍增,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大國,再加以國際外交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以尊敬朝王室為號召,而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成就。

管仲另一項令人欽敬的施政作為,就是在封建王朝的專制時代,提出了「以人為本」的觀念,並以之作為治國的根本大計,雖是一項德政,但在當時的社會,可說是一件極難推行的大事,但是他卻以「夫霸主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作為治國的方略。管仲認為,一切國政的成效,都取決於民意的依歸,而民意的取向,則以富民為前提,因此他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也。」所以他一切的施政作為,無不以助民脫貧致富,縮短貧富之間的差距為首要。為此他又提出「九惠」之教的政策,以照顧弱勢族群。這「九惠」分別來說:就是一「老老」、二「慈幼」、三「恤孤」、四「養疾」、五「合獨」、六「問病」、七「通窮」、八「賑困」、九「接絕」。這樣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即使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每個先進國家所必須遵循的社會福利政策,可見管仲的施政作為,實在值得後人讚歎!

在此還有一段不能不提的,就是管仲能有此不世的功業,若無鮑叔牙的相知相助,則管仲可能只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失意政客,由此我們可以體悟到,凡是有真實才幹的人,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必然有一位或數位大善知識的真誠護持,方能有所成就。司馬遷雖然對管仲有很多的讚美之辭,但更不忘對鮑叔牙的雍容大度給予更高的評價。而我們也應對此深銘於心,作為將來有緣濟助眾生時的自我期許。人生在世,能有一位如鮑叔這樣熱心、真誠、謙卑和寬容的朋友,確實是最大的幸運和福報,而我們若能以鮑叔為鏡,對人真誠謙和、熱心濟助,也是對他人最大的慈悲。希望大家能相互的以此自勉,將 之交的故事,常記心中,並願自己能常做他人的善知識,而這也正是菩薩度人自度的慈悲情懷。

觀世音菩薩,在此段經文中,所示現的宰官身,所要說之法,管仲應該是一位恰如其份的適當人選,他的治國與處事的一切作為,都可視為觀世音菩薩,對世間有情眾生的慈悲教化。而我們有緣在此研學其人其事,實也對受持觀世音菩薩此一教化,能有所相應。同學們可以從管仲的為人處事中,找到菩薩所要的教化之法:如其幼年孤苦,卻知道努力奮發,追求工作和事業上的成就;胸懷坦蕩,不卑不亢,才能交結鮑叔這樣相知的朋友;能勇於任事,不憍不慢,才能用人惟才,使國家趨於富強;能以禮義治國,順合民意,才能使舉國上下,同心同德,建立文化大國,能見人之所未見,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使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一世的霸業,連孔子都讚歎「微管仲,吾其撥髮左袵矣」《論語.憲問》!可見其不世之功業。在此段經文中,特以管仲這位宰官的行誼作為觀世音菩薩的教化之法,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心懷慈悲,行「九惠」之教,為苦難中的眾生解脫病苦,這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極為相契合。我們能以其為修學的對象,當亦是菩薩示現宰官身說法之所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