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01年12月19日

第四十五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經文講述:

  經文:「應以龍身得度者,即現龍身而為說法。」

 此句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觀察世間眾生,認為應以龍身得度者,即現龍身而為說忍辱、修慧、淨化心性之法,以解脫其嗔恚、愚痴的煩惱。

二、龍部:

 龍,梵文音譯為那伽,常居水中,能行雲佈雨,為八部眾之一。龍族眾生,通常都有嗔恚與愚痴兩種習性,但他們因常聞佛法,亦為佛法的守護者,如善住龍王、難陀、優波難陀龍王兄弟、阿耨達龍王等,都是精進修行大乘佛法的龍王,《法華經》就有八大龍王聽法的記載,其眷屬等也都能聽聞佛法的教化,隨順正法而行,而且常以善心依照時序降雨,使世間五穀豐收,但也有不依法而行的龍王,如波羅摩梯、毘諶林婆等,這些惡龍,常受嗔恚心促使,而在人間起大惡行,以狂風暴雨,使世間的農作物和生存環境,受到極大的損害和破壞。

在佛經中,則常有龍王護持佛法的記載:如《過去現在因果經》中,就記有佛陀誕生時,難陀及優波難陀二位龍王,就曾共同在虛空中吐下清淨之水,一溫一涼,以灌洗太子之身,另外《佛本行集經》也記有佛在成道時,曾從菩提樹下起座,坐在池邊思惟時,適逢天降大雨,七日不止,以致洪水氾濫,此時池中的目支鄰陀龍王,即從池中騰起,並以龍身繞佛七匝,以頭為蓋,覆於佛陀頂上守護,使佛陀免受風吹雨淋等干擾。

觀世音菩薩,為應世間一些眾生,能修善積福,淨化心性,護衛佛法,乃現龍身,而為說破除嗔恚、愚痴的忍辱與修慧之法,使有此習性的眾生,能度脫煩惱。

嗔恚與愚痴為三毒之二,最能傷害人身慧命,所以必須以忍辱與智慧,將之克制,方能使心地清淨,不為五欲所擾。

先說忍辱,忍是指能忍之心,辱是指能忍之境,忍辱不僅要忍別人所予的辱,更要能忍自己所處的境,亦即要在窮苦潦倒的逆境中,能忍令頹喪嗔恨之念不生,並於富貴安適之順境中,亦能忍憍慢放逸之情不長,忍辱要從心性中修養,也要在行為中改過,如何能修得此忍辱上的成就,正是觀世音菩薩,示現此龍身的真義,《大般若經》說:「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起,乃至安住妙菩提座,其中假使一切有情,各以種種瓦石刀杖競來加害,是菩薩摩訶薩,不起一念忿恨之心,爾時菩薩應修二忍:何等為二?一者,應受一切有情辱罵加害,不生忿恨,伏嗔恚心;二者,應起無生法忍」。這裏所說的二忍,正是要教化眾生,在處於順逆之境時,能深觀佛法的緣生緣滅之理,於無生滅的諸法實相中,能信受通達,而不為處境所動,以斷嗔恚之煩惱。《華嚴經》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由於嗔恚最能障礙人的心性,所以一定要以忍辱將之調伏。佛在《羅云忍辱經》中說:「忍惡行者,所生常安,眾禍消滅,願輒如志,顏貌曄曄,身強少病,財榮尊貴,皆由忍辱慈惠濟眾之所致」,菩薩行六度亦以忍辱為重。

其次,再說以修慧對治愚痴之法。「愚痴」在佛法來說:乃是指「心性闇昧,迷於事理」而言。愚痴也可說就是無知,即是不明事物的道理,在貪、嗔、痴三毒中,愚痴也是貪和嗔的根本。要調伏愚痴的習性,就應從修慧開始,而修慧則要從讀經、聞法和思惟中,體悟一切事物緣生緣滅的道理,這聞、思、修就是大乘佛法的三慧之學。

修慧是佛法中特有的一種教化之法,由於龍類眾生具有愚痴的習性,缺乏明辨真偽的能力,以致憑著直接的感受而作反應,所以常常造作惡業而不自知。觀世音菩薩為使此類眾生能解脫愚痴的煩惱,乃為說淨化心性、修慧之法,以開啟其智慧,因為有了智慧,則能明察是非善惡,而不為愚痴所惑。智慧在大乘佛法行六度的菩薩道中,更有「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之說,可知觀世音菩薩為龍族眾生,說修慧之法的慈悲。而善神龍王,亦為觀世音菩薩二十八部眾之一,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教化世間一切眾生,若能起慈悲心,常唸誦大悲咒,菩薩即會派遣「一切善神龍王,常隨護衛」。又說:「若在深山迷失路途,誦此咒故,善神龍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若在山林曠野,乏少水火,龍王護故,化作水火」。說明觀世音菩薩與龍族眾生的因緣。

在佛經中有很多關於龍王的記載:如《佛說海龍王經》、《龍王兄弟經》等,都是在說龍王受佛的教化,龍王與佛法的因緣。但龍族眾生因嗔恚、愚痴的習性所染,所以常作任性妄為之事,《增一阿含經》與《龍王兄弟經》都記述難陀與優波難陀龍王兄弟的故事:其大意為當佛在三十三天宮為母說法時,有許多具足神通的大比丘眾,以神通飛往天宮聞佛說法,這時此龍王兄弟,看到這麼多沙門在頂上自在的凌空飛行,不由嗔恚心起,便噴出強大的火焰,使閻浮提發生大火,阿難尊者見此,便向佛稟告,佛即答說:這是因難陀和優波難陀兩位龍王,因嗔恚發出的大火,企圖使比丘們無法在空中飛行。

此時在一旁的大迦葉、阿那律尊者等便向佛請求,自願前往降伏惡龍,但佛均未允許,於是素具神通目犍連尊者便趨前向佛稟告,亦願前往,佛問目犍連要以何法降伏此二惡龍,目犍連答說:先以神通變化極大形貌,使彼心生恐懼,再化成極小,擾亂其心,復以平常身形度之,佛聽後便說:善哉!若以此法,雖能將之降伏,但此二龍,嗔恚心重,必會以各種方法對抗,你一定要堅定意志,不為所動,方能加以降伏。

目犍連尊者受命之後,即飛往兩龍所在的須彌山上,看到兩龍正以七頭和巨大身形圍繞須彌山七匝,口中還不斷的噴出火焰,見此情形,目犍連尊者乃以神通將自己變化為大龍王,以十四頭和巨大龍身圍繞須彌山十四匝,並再使神通,使二龍王心生恐懼,見此情形,目犍連再變成極小的沙門身形,在二龍的眼睫上行走,二龍更感畏懼,目犍連乃又變回平常身形,並責備龍王兄弟不該佔據須彌山,噴出大火為諸天帶來煩擾。龍王兄弟見尊者神通廣大,自甘認敗,並願隨尊者前往佛所,經佛教化後,乃皈佛前,並願永遠守護佛法。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明顯看出龍族眾生所具的嗔恚與愚痴的習性,見到別人從頂上凌空飛行,即生嗔恚之心,同時不明事情的真相,即狂噴火焰,使大地的生物受到傷害,當敵不過目犍連尊者時,又心懷恐懼,立即認罪服輸,可知其一切作為,都是任性造作,不計眾生的死活,這些表現,都見證了龍族眾生嗔恚、愚痴的習性,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示現龍身,即在以忍辱、修慧之法教化其淨化心性,方能解脫其煩惱。

在研習此句經文時,若自思染有此嗔恚、愚痴的傾向時,亦應真心受持觀世音菩薩教化之忍辱與修慧之法,使自己能通達人情事理,斷惡修善,以免除諸多不必要的煩惱。